yá
睚
zì
眥
zhī
之
yuàn
怨
⒈ 指極小的怨恨。
引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“一飯之德必償,睚眥之怨必報?!?br/>《舊唐書·李子通傳》:“性好施惠,家無蓄積,睚眥之怨必報?!?br/>宋曾敏行《獨醒雜志》卷十:“凡官吏居民舊有睚眥之怨者,無不生事害之?!?br/>魯迅《華蓋集續(xù)集·再來一次》:“我那時和這位后來稱為‘孤桐先生’的,也毫無‘睚眥之怨’?!?/span>
怒目而視的怨恨。引申為極小的怨恨?!杜f唐書.卷五六.李子通傳》:「性好施惠,家無蓄積,睚眥之怨必報。」《三國演義.第六五回》:「法正為蜀郡太守,凡平日一餐之德,睚眥之怨,無不報復?!挂沧鳌疙{之隙」、「睚眥之嫌」、「睚眥之私」。
【解釋】睚:眼眶;眥:眼角;睚眥:生氣瞪眼。別人瞪眼這樣小的怨恨
【出處】西漢·司馬遷《史記·范雎蔡澤列傳》:“一飯之德必償,睚眥之怨必報?!?/p>
【示例】魯迅《華蓋集續(xù)編·再來一次》:“我那時和這位后來稱為‘孤桐先生’的,也毫無‘睚眥之怨’?!?/p>
【近義詞】睚眥之恨、睚眥之隙、睚眥之嫌
【語法】睚眥之怨作主語、賓語;用于書面語。
(名)〈書〉眼角。
(名)上下眼瞼的接合處;靠近鼻子的叫內(nèi)眥;靠近兩鬢的叫外眥。通稱眼角。
1. 助詞,表示領(lǐng)有、連屬關(guān)系:赤子之心。
2. 助詞,表示修飾關(guān)系:緩兵之計。不速之客。莫逆之交。
3. 用在主謂結(jié)構(gòu)之間,使成為句子成分:“大道之行也,天下為公”。
4. 代詞,代替人或事物:置之度外。等閑視之。
5. 代詞,這,那:“之二蟲,又何知”。
6. 虛用,無所指:久而久之。
7. 往,到:“吾欲之南?!?。
(1)(動)怨恨:~毒|~憤。
(2)(動)責怪;埋怨:抱~|愁~|恨~|天怒人~。
綜合技術(shù)交流:點擊加入--> [SO JSON官方交流①群][收費]
綜合技術(shù)交流:點擊加入--> [SO JSON官方交流②群][免費]
要求:不能發(fā)廣告、暴力、政治、付費教程,違者直接踢出。
備注:入群費用5元,沒有QQ錢包,可以先支付寶 or 微信掃碼支付5元贊助后,我拉您進去。QQ聯(lián)系我。
掃碼贊助:贊助二維碼。
技術(shù)交流QQ群:①群259217951,②群166848545
站長郵箱:so@sojson.com
對頁面內(nèi)容有任何疑問和建議,請聯(lián)系我們。
所有贊助/開支都講公開明細,用于網(wǎng)站維護:贊助名單查看
正在加載... 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