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ài
太
píng
平
gǔ
鼓
注音:ㄊㄞˋ ㄆ一ㄥˊ ㄍㄨˇ
打擊樂器。舞蹈時用。在一個帶長柄的鐵圈上蒙以羊皮或驢皮,飾以彩畫,柄上綴十余小鐵環(huán),用細(xì)長鼓槌敲擊,即發(fā)出咚咚錚錚的聲響。參閱清·王夫之《雜物贊》、清·富察敦崇《燕京歲時記?太平鼓》。
民間舞蹈。表演時一邊擊太平鼓,一邊舞蹈或演唱。按唐·張祜《周員外出雙舞柘枝妓》詩云:“畫鼓拖環(huán)錦臂攘,小娥雙換舞衣裳?!笔?span id="pdh9fetdvnnf" class="cin1">唐時已有此類舞蹈。
⒈ 打擊樂器。舞蹈時用。在一個帶長柄的鐵圈上蒙以羊皮或驢皮,飾以彩畫,柄上綴十馀小鐵環(huán),用細(xì)長鼓槌敲擊,即發(fā)出咚咚錚錚的聲響。參閱清王夫之《雜物贊》、 清富察敦崇《燕京歲時記·太平鼓》。
⒉ 。 明清時民俗,春節(jié)期間,使兒童撾鼓跳舞,歌“太平年”,為迎年之樂,亦名“太平鼓”,為古代臘鼓逐疫之遺風(fēng)?,F(xiàn)流行于河北、東北、內(nèi)蒙東部等地農(nóng)村的民間曲藝“太平鼓”也叫“單鼓”、“羊皮鼓”。參閱宋吳曾《能改齋漫錄·事始一》、 明劉侗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燈市》、 清李聲振《百戲竹枝詞·太平鼓》。。 明清時民俗,春節(jié)期間,使兒童撾鼓跳舞,歌“太平年”,為迎年之樂,亦名“太平鼓”,為古代臘鼓逐疫之遺風(fēng)?,F(xiàn)流行于河北、東北、內(nèi)蒙東部等地農(nóng)村的民間曲藝“太平鼓”也叫“單鼓”、“羊皮鼓”。參閱宋吳曾《能改齋漫錄·事始一》、 明劉侗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燈市》、 清李聲振《百戲竹枝詞·太平鼓》。
引民間舞蹈。表演時一邊擊太平鼓,一邊舞蹈或演唱。按唐張祜《周員外出雙舞柘枝妓》詩云:“畫鼓拖環(huán)錦臂攘,小娥雙換舞衣裳?!?br/>是唐時已有此類舞蹈。 宋代民間有鼓笛拍板演唱,名“打斷”, 政和初年禁用鼓板唱北曲,民間改名曰:“太平鼓”
樂器名。以鐵為腔,徑四、五尺,蒙以皮紙,下有柄,串鐵環(huán),振動有聲。舊時常用于春節(jié)時,或祭祀、跳神等活動。唐代已有,宋代稱為「打斷」。
(1)(形)高;大:~湖|~廟。
(2)(形)極;最:~陽。
(3)(形)身份最高或輩份更高的:~師。
(4)(副)表示程度過分:湯~熱;燙嘴。
(5)(副)表示程度極高用于贊嘆:這方案~好了。
(6)(副)很;用于否定:不~好。
(7)(Tài)姓。
(1)(形)表面沒有高低凹凸;不傾斜:~坦|~板|路很~。
(2)(動)使平:~了三畝地。
(3)(動)跟別的東西高度相同;不相上下:~槽|~列|~局。
(4)(形)平均;公平:~分|持~之論。
(5)(形)安定:風(fēng)~浪靜|心~氣和。
(6)(動)武力鎮(zhèn)壓;平定:~叛|~亂。
(7)(動)抑止(怒氣):你~~氣。
(8)(形)經(jīng)常的;普通的:~時|~淡。
(9)(名)平聲:~仄|~上去入。(Pínɡ)姓。
(1)(名)(~兒)打擊樂器;多為圓桶形或扁圓形;中間空;一面或兩面蒙著皮革:銅~|手~|大~|花~。
(2)(名)形狀、聲音、作用像鼓的:石~|蛙~|耳~。
(3)(動)使某些樂器或東西發(fā)出聲音;敲:~琴|~掌。
(4)(動)用風(fēng)箱等扇(風(fēng)):~風(fēng)。
(5)(動)發(fā)動;振奮:~動|~勵|~舞|~起勇氣|~足干勁。
(6)(動)凸起;漲大:他~著嘴半天沒出聲|口袋裝得~~的。
綜合技術(shù)交流:點(diǎn)擊加入--> [SO JSON官方交流①群][收費(fèi)]
綜合技術(shù)交流:點(diǎn)擊加入--> [SO JSON官方交流②群][免費(fèi)]
要求:不能發(fā)廣告、暴力、政治、付費(fèi)教程,違者直接踢出。
備注:入群費(fèi)用5元,沒有QQ錢包,可以先支付寶 or 微信掃碼支付5元贊助后,我拉您進(jìn)去。QQ聯(lián)系我。
掃碼贊助:贊助二維碼。
技術(shù)交流QQ群:①群259217951,②群166848545
站長郵箱:so@sojson.com
對頁面內(nèi)容有任何疑問和建議,請聯(lián)系我們。
所有贊助/開支都講公開明細(xì),用于網(wǎng)站維護(hù):贊助名單查看
正在加載... ...